此文章還有以下語言版本:英語
本文章感謝由Yoga Journey Lien老師分享
從事瑜珈工作以來,發現許多人對於「瑜珈」有各式各樣獨到的想法與見解,特別是當「你要不要去試試看瑜珈?」 這句話出現在對話中的時候……有趣的事情就來了。以下就是每當有人建議對方去上瑜珈課時,你,最可能發生的十種反應:
【情境一】
你:「不行!我筋骨真的很硬,腿會斷掉。」
我:現代人的生活普遍壓力大缺乏運動,正是因為我們已經可以感覺到自己筋骨僵硬、體能狀況大不如前,所以才需要做一些改變來減緩這樣
的情況。例如:久站久坐或者提重物之後,若有腰酸背痛、肩頸僵硬的感覺,表示身體已經在長時間的不當姿勢與慣性下受到壓迫,適當地伸展能幫助筋骨鬆開。
瑜珈是一種綜合型的身心練習,不只是大家一起動一動而已,更關鍵的是在每一個動作裡學會如何正確使用自己的身體。當身體經由正確、有效地練習,不只長期緊繃的部位會放鬆,肌肉的線條紋理也會變得更為流暢,連帶的新陳代謝和氣血循環變好,這是所有的「運動」想要達成的目的。
大多數人一開始接觸瑜珈正是因為要鬆開筋骨,如果我的筋骨真的特別僵硬,而且我想改變這一點,瑜珈無疑是最佳選擇!
【情境二】
你:「我沒辦法把腳放到頭上!瑜珈折來折去感覺很容易受傷。」
我: 瑜珈容易讓人聯想到軟骨功的畫面,好像做瑜珈的人都酷愛做一些違反人體工學的事,必得筋開腰軟或異於常人——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錯誤刻板印象。老實說,這個社會上哪需要這麼多可以把腳放到頭上的人?我們都是一般正常人,希望在生活中藉由瑜珈增進健康與體能,這比較實際。
瑜珈基本上是透過身體的練習喚醒沉睡已久的覺知,需要有正確心態與知識,如果只是一味地想把筋拉開,折來折去,的確非常容易導致運動傷害,甚至變成一種無形的肢體暴力。學習每一樣東西都要由淺入深,找到適合自己的老師與課程也很重要,在學習的過程中,認識身體的構造以及如何正確地使用它們,使肌肉筋骨回到自然順位,久而久之,我們會養成一種新的習慣,或許這個時候,痠痛問題就會得到舒緩。
但,總要走進瑜珈教室才能開始吧?
一步一腳印,從來沒有人要你瞬間把腳放到頭上……
【情境三】
你:「可是我從來沒經驗耶……跟不上,很丟臉,會害到老師和班上同學。」
我:如果我會說一口流利優美的法語,我幹麻要去上法文課?就是因為我不會,所以我想要學習——這是最正當的理由!
就跟法語課一樣,瑜珈課程也有初級、中級、高級之分,甚至每一個動作都有簡單、適中和進階的區別,選擇適合自己、循序漸進的課程來練習,並且重心放在「與自己的身體相處」而非「看誰把筋拉到最開」,就不會產生不必要的心理負擔。每個人在面臨新的嘗試或轉變之前,多少會有所顧慮,遇到自己不懂或害怕做不到的事,覺得挫折焦慮是可以理解的。但是如果你願意換個角度想,一切都會不一樣,因為這將是全新的學習機會,瑜珈課就是要學習如何放鬆啊!
凡事都有第一次,就當瑜珈課是送給自己的一份禮物。
【情境四】
你:「不用了,瑜珈就拉拉筋而已。我需要有強度、會流汗且較激烈的戶外運動。」
我:若屏除個人喜好問題,這樣的反應有兩種情況,一種是已經長期從事某項運動並且有所心得的人,另一種則完全相反:從不運動,所以覺得運動就是要流汗才有效果。
世界頂尖網球職業選手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在拿下2011年的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時曾表示:「最糟糕的挫敗,不是失敗本身,而是決定不去嘗試。」他不只一次公開表示,這一路上成功的秘訣就在於「保持開放的心」,這是他長年接受瑜珈訓練和改變飲食習慣的關鍵。
瑜珈能全方位地幫助肢體開發,提升「身」與「心」整體的表現能力。想要在運動上表現出色,或者,只是健身動一動,請把握讓自身才能拓展至更臻完善的機會,來試試看瑜珈!
可別說沒提醒你,瑜珈絕對讓你有流汗感!
【情境五】
你:「你要去跳瑜伽喔?」
我:這應該是少數媽媽的口氣,以為瑜珈跟有氧舞蹈很像,大概是因為健身房什麼類型的課程都有,所以學員跳完有氧舞蹈就接著跳瑜珈吧?
在傳統的瑜珈哲學裡,瑜珈從來就不是一項運動;幾乎所有的運動都是利用劇烈的訓練,來增加心跳速率以提升肺活量。但是瑜珈的練習正好相反,藉由深沉的呼吸,心跳越趨平穩而有力,使肺活量自然打開。若要形容,瑜珈比較像一種動態的靜心,最終目的是身心靈平衡。
一般會說:我要去 「做」瑜珈喔!
【情境六】
你:「男生可以做瑜伽嗎?教室裡有其他男學員嗎?嗯……嗯……女生都穿很少,不好吧……?」
我: 瑜珈源自於古老的印度,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,幾乎所有的瑜珈宗師都是男性,也就是說,瑜珈一開始是設計給男生做的。
在國外,像是紐約這種國際大都會,在瑜珈教室裡的男女各半的情況比比皆是,從運動員、藝術工作者乃至於金融主管,都借由瑜珈練習來協助開發身體與心靈的強度和深度。
對於擁擠忙碌的都會人來說,只需要一張墊子的空間就可以開始練習,非常便捷,就連出差、度假、郊遊或下雨都可以進行,全天候不受影響。
對於害羞的男性,我有一個忠告:練習不是僅僅是面對身體的感受而已,同時我們也在觀看自己的念頭與心境,學習在一個不熟悉的環境裡放鬆。就看自己怎麼去解讀這樣的情況,它可以是窘境,也可以是契機。
就是因為男性是少數,所以才需要你!如果你怕孤單,何不邀請更多男性友人加入?
【情境七】
你:「年紀大了,做不來。」
我:首先,第一個要釐清的問題為:是「做不來」還是「不想做」?
若是前者,表示你已經感受到身體有明顯的退化或不適,身體狀況大不如前,像是手舉不起來、關節退化、身材走樣、沒走幾步就開始喘……這些現象很可怕沒錯,但倘若越不動,退化鐵定進行得越迅速殘忍。瑜珈跟其他運動不同的地方就在於,它不是運動競賽而是一項自我學習,在一遍又一遍對身體的體會中,預防不當施力與改善錯誤姿勢,更珍貴的,是在練習中培養對自己的耐心與關愛。假以時日,當身體重新找回舒服的感覺,長期的緊繃得到緩解,下一步才能構築肌肉的力量,抵抗地心引力。
【情境八】
你:「我沒辦法好好坐下來,整個人靜不下來,無法打坐。」
我:究竟是什麼讓你靜不下來呢?是什麼讓你對所有「安靜」的活動退避三舍?
瑜珈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得以好好坐著(站著、躺著)。
身體經歷一整堂課的努力,汗流浹背過後放鬆了舒服了,最後來到靜坐的姿勢時,那個穩定的力量會從身體進入心裡,安靜自然臨在。內心無法安靜沒有關係,保持觀察、呼吸;做動作時沒有耐心也沒關係,仍舊保持觀察、呼吸,這些面對自我的過程即為練習的一部份,允許當下每一個真實的感受浮現,成為一個可以放鬆大哭和大笑的人。
打坐其實是一個非常進階的動作,它被放在最後一個階段是有原因的,「坐得安穩」是最高境界。
【情境九】
你:「瑜珈不知道在做什麼?是佛教嗎?……我的宗教信仰不允許。」
我:請放心,瑜珈並非宗教信仰,因為它沒有任何可崇拜或追隨的主體,有的只是傾聽自己的身與心,學習尊重自身與他人。所以在瑜珈課上,你可以很放鬆的做自己,如果有任何一個項目你不願參與,允許它,是的,從來沒有人必得唱OM或雙手合十。
瑜珈是一種對待自己的方式。
【情境十】
你:「手舉不起來/膝蓋不好/脊椎側彎/骨盆歪掉/懷孕/高血壓/化療中……這樣可以做瑜珈嗎?」
我: 特殊族群,需要特別照顧。瑜珈可以因地因時的融入生活,除了難易程度上的分別外,還有許多不同的類型可供選擇,例如:產前或產後的孕婦,有孕期瑜珈和產後瑜珈、孩童有專為學齡前設計的兒童瑜珈、專為矯正身體姿勢的正位瑜珈、修復調息的靜瑜珈……等等。記得上課前詢問,了解課程內容,說出自己的狀況與需求,找到適合自己的步調。
若狀況十分特殊,一對一的私人課程將是最妥當的選項。
瑜珈的世界多彩多姿,不分族群與身心狀態,僅僅是藉由練習把我們對身體的覺知喚回來,重新正確地使用它。開始時,無論帶著什麼樣的期待與目標,這條路上都會有所收獲與轉變。也許,在多年以後,當我們重新回顧自己與瑜伽的相遇,搞不好這「十個你不上瑜伽的理由」,正是現在「十個你走進瑜珈教室的原因」。
文章出自10|10 Hope
感謝由Yoga Journey Lien老師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