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ga journey

瑜珈是學習對待身體的正確態度,這態度應該是從容不迫,順應時勢,跟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調整練習的內容,學習著不強迫身體的一種練習方式。

中醫有一個治療原則,叫「大病調陰陽,小病調氣血。」

四季養生的秘訣 —— 順應陰陽氣化

人為什麼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呢?因為天、地、人是一個整體,人與天、地是相應的。

凡是向陽光的、外向的、明亮的、上升的、溫熱的、永恆運動的,都屬於陽。
凡是背陽光的、內守的、晦暗的、下降的、寒冷的、相對靜止的,都屬於陰。

陰陽產生於宇宙運動,具體是日、月的運動,就跟HATHA代表的一樣。瑜珈體位法中,站姿是陽,坐姿是陰,前彎是陽,後彎是陰,平衡是陽,倒立是陰。

日、月運動產生陰陽,陰陽相互作用產生的氣的變化叫陰陽氣化。陰陽氣化產生寒、熱、溫、涼四季變化及晝夜溫差。

說具體一點,天下萬事萬物都是陰陽的運動,都是陰與陽的合抱體,它們互相轉化,互相制約,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陰極則陽生,陽極則陰長,人的養生也要隨著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而變化。

好的健康來自於對的睡眠

為什麼呢?因為睡覺就是養陰陽的。陽入於陰則寐(睡),陽出於陰則寤(醒)。人醒著的時候,陰在內,陽往外走;人睡著了的時候,陰在外,陽往裡走。睡覺,就是讓陰陽有規律地出入開闔,以保持平衡。只要陰陽平衡,人體自然就會健康。
關於睡覺,大家有很多誤解。睡覺不是睡時間,而是睡時間段。不同時間段睡覺,效果完全不一樣。
卯時是一天中的5至7時,是一年之中的春分;酉時是一天中的17至19時,是一年之中的秋分。簡要言之,從子到午為陽時,從午到子為陰時。
我們可以根據陰陽,把一天分成四段:(1)子時-陽生,但此時仍是漆黑的午夜,因此從子時到黎明,是陰中之陽;(2)天亮後直到中午,陽氣仍在生長,這時是陽中之陽,陽氣最旺;(3)午時-陰生,陰氣越來越重,但仍是白天,直到黃昏,都叫陽中之陰;( 4)天黑後直到午夜,陰氣繼續加重,大地上一片黑暗,因此叫陰中之陰。等到陰氣發展到頂點,物極必反,於是又有了子時-陽生。
天地間的陰陽就是這樣循環的。一天之中的子時(夜晚23至1點) 、一年之中的冬至是陰極;而一天之中的午時(11至13點) 、一年之中的夏至是陽極。

人體的陰陽要順應天地的陰陽,於是有了起居的規律:
從黃昏到午夜,屬於陰中之陰,是一天陰氣最盛的時候,陽氣必然衰微,這微弱的陽氣要保護起來,才能不受傷害。在此時勞累過度,就會傷陽氣。而睡覺,使陽入於陰,是對陽氣最好的保護。且陽入於陰,也會使陰得陽而倍有生機。因此,在這個時間段睡覺,不但是養陽,而且是在養陰。
很多有熬夜或失眠經驗的人總是說,過了十二點就更睡不著。因為在子時,陽氣開始萌動,陽氣一萌動,就有往外走的趨勢,就更難以入於陰了。初生之陽尚很微弱,需要在保護中萌動生長,人此時如果在睡夢裡,就是陽在陰中,正好受到保護。
到了黎明時分,陽氣已經生長得夠強大了,人就必須起床了,這時如果還賴床,還把陽氣滯留在陰中,那麼,陽氣就得不到舒展,這是最傷陽氣的事情。陽氣盛,陰氣必然衰微,現在硬讓衰微的陰氣去容納強盛的陽氣,就勢必傷陰了。因此,在一天的陽中之陽這個時間段睡覺,不僅傷陽,而且傷陰。
所以,在陽中之陽的時間段,人是必須儘早起來活動的;在陰中之陰的時間段,人必須儘早進入睡眠。
或許有人要說,那陽陰就是“睡好覺”,“睡好覺”就是“早睡早起”了。沒錯!或許就是如此簡單。早睡早起還應該因季節而有細微差異。《黃帝內經》的第二篇《四氣調神大論》中說:春季和夏季,應“夜臥早起”,夜臥就是可以稍微睡晚一點,不過在那個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的社會,睡得再晚,也不會超過晚上十點。秋天則須“早臥早起”,睡得更早。冬天則可以“早臥晚起”,但晚起並非睡到上午十一二點,它後面緊跟著四個字:“必待日光”,要等太陽升起來後再起來,也就是早上七八點,這在喜歡晚起的人看來,仍是早起了。
早起後做些什麼呢?不需要劇烈的運動,《黃帝內經》提出:春三月要夜臥早起,披髮緩行,廣步於庭(到庭院中散步) ,以使志生(使志氣生髮),這就是最佳的鍛煉。春、夏、秋三個季節都可以廣步於庭的,冬天太冷,身體要封藏起來,可以不出來。古人措辭,是嚴密的,為什麼要“廣步於庭”而不說“廣步於外”呢?這個問題,《黃帝內經》後文給予了解釋,“臥起當風”也不好,剛起床就外出受風,容易生病,而庭院里風要小一些。
人體自身就有調陰陽的養生本能,這個本能就是睡覺。我們所要做的,就是順應這種本能,別破壞這種本能,但現在很多人都在破壞身體的養生本能,晚睡晚起,生活得陰陽顛倒,必然導致身體的陰陽不和。
瑜珈的練習也該順應著同樣的道理,在陽的時段可以進行陽性的瑜珈課程,如同熱瑜珈、哈達、流動等等,在陰的時段可以進行陰性的瑜珈課程,如舒緩、療癒、陰瑜珈。

春(風)氣通於肝

在中醫五行學說中,春季屬性為木,在人體就是肝經,人體的生髮主要是靠肝氣。春季肝氣特別旺,而肝氣則要依賴膽經來排泄,肝膽二經互為表裡,在春天常常有人口苦、耳鳴、頭暈目眩、肩膀痛、偏頭痛症狀,這些都是肝膽經堵塞、疏泄不利的表現。

春天如何養生?

春天是陽長陰消的開始,所以應該養陽。春天主生長,萬物生長,肝氣內應,養生之道在於以養肝為主,原則是:生而勿殺,以使志生。養神志以欣欣向榮。逆之則傷肝,夏為寒變,奉長者少。意思是傷了肝氣,就會降低適應夏天的能力。

為什麼要順應大自然的陰陽氣化養生?

因為四時陰陽消長變化是萬物生、長、化、收、藏的根本,所以《黃帝內經》說聖人要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。

春夏為什麼要養陽?
因為春夏是陽長陰消的階段,順應陽長的氣化趨勢養陽,效果就會比其他時候要好,所以春夏要養陽。

秋冬為什麼要養陰?
因為秋冬是陰長陽消的階段,順應陰長的氣化趨勢養陰,效果就會比其他時候要好,所以秋冬要養陰。

增加肺、肝功能,促進膽汁分泌,強化血氣

人體的能量來源於食物,如果供應不足,就會使人體的血氣下降到不同程度,從而出現不同的慢性病。人吃進去的食物,有一部分由膽汁分解成人體造血所需要的蛋白質。膽汁是從肝臟中分泌出來的,膽囊則是儲存及控制膽汁分泌的器官。如果感冒長期使用西藥,常服用針對打噴嚏、流鼻水等症狀的藥物,達不到抵禦體內“風寒”的作用。利用西藥將感冒症狀壓下去後,引起感冒的風寒卻留在體內,與肺氣形成對峙局面,形成中醫所說的肺裡的實證。肺裡的實證會克制膽功能的運行,壓制了膽汁的分泌。如果膽汁分泌不足,則食物被分解成可供人體吸收的蛋白質就不夠,當然也就不能提供人體造血所需的足夠材料。人體的能量和血液總量成正比。當人體出現能量下降時,說明膽汁分泌有問題。要解決“膽”的問題,必須先將肺的問題解決;而肺的問題,必須有足夠的血氣,人體的自我修復系統才能發揮功效。

刺激膽功能,使血氣上升

從中醫的經驗,當臟器功能不佳時,刺激其相關的經絡,可以強化經絡的機能。

“敲膽經”會直接刺激膽汁的分泌,這是治標的方法,沒有立即解決膽或肺的問題,只是直接刺激膽經強迫膽汁分泌,使人體能夠生產足夠的材料,血氣便能逐漸上升。也由於這個原因,在肺和膽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之前,敲膽經就成為每天必要的功課。肺和膽的問題必須等到身體的血氣很高才能完全解決,那需要很多年的時間。

與此同時,春天宜晚臥早起,雖說是晚臥但不能超過子時(23點),因23點到1點的時段是膽經上崗值班,此時膽生長,陽生起來,後面的陽氣就陸續跟上來,慢慢地全身都會生長,所以在23點時一定要睡覺,因為此時養的是剛剛生長起來的陽氣,若此時不休,陽氣沒養住,就會耗散最寶貴的生機。還有就是要堅持午時小睡(中午11點到下午1點),哪怕是閉目小睡一會兒也可,這叫閉目養肝,也有利於養生。

膽非常重要,因為“十一臟腑取決於膽”
所以,養生應從養肝膽開始。

我們先從西醫解剖學的角度直觀地看看“肝膽互為表裡”的緊密關係,肝位於人的腹腔,橫膈之下,右肋之內。膽位於右肋下,是一個梨形的中空囊狀器官,通過筋膜依附在肝的短葉間,膽汁由肝的精血化生,貯藏在膽囊裡,進餐後,在肝氣的疏泄作用下,分泌膽汁,經過脾胃,並註入十二指腸裡,以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。

智勇雙全看肝膽
中醫稱“肝為血海”,也就是說,肝起著儲藏並調節血液的作用,肝氣只有升發並疏泄得當,血隨氣行,白天,精血及津液才能按照活動量的需要及時濡養身體,人才筋脈通暢,關節靈活。思維敏捷,情緒舒暢,到了夜晚,人處於睡眠狀態,這時,肝血才能進行新陳代謝。

再來看看《黃帝內經》中對肝的描述:“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”” 。從《黃帝內經》對肝膽的定義可以看出,物質身體的平衡直接影響著人的精神,肝善謀慮,離不開膽的英明決斷,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:“膽附於肝”相為表裡,肝氣雖強,非膽不斷,肝膽同濟,勇敢乃成“。一個人若肝膽的氣血充足,不僅精力充沛,做事有條不紊,效率高,而且,處理事情果敢,有魄力,而不會畏首畏尾,或意氣用事。中國古代沒有”憂鬱症“這個病名,只是將“憂鬱症”的一些症狀,比如膽小,多疑,潔癖,善太息(常嘆氣)等歸類為“膽氣虛”。現代憂鬱病的主要原因睡覺太晚,傷了肝膽的陽氣。

肝膽養生:

1. “子時”前入眠
養護肝膽最重要的就是別熬夜,最好在一天的冬季,即北京時間21點至凌晨3點進入睡眠,最晚別超過“子初”(23點),以保證膽經在最旺的子時(23:00—1:00)以及肝經最旺的丑時(1:00—3:00)進入睡眠,夜晚是人體滋陰潛陽,進行睡補的最佳時段,肝血的淨化,再生,膽汁的新陳代謝都需要在這個時段完成;
《黃帝內經》講“十一臟腑取決於膽”,取決於膽的什麼呢?那就是重要的升發之機;因為;膽經最旺的是“子時”正是天地陽氣初升的時候,如果這時不睡,不僅無法養長肝膽的陽氣,還會耗傷陽氣;

2. “惊蜇”起床
“春氣與肝氣相通”,春主升發。 5點為一天的“惊蜇”,意思是冬眠的蟲子都甦醒了。如果這時依然臥睡,由於體內的氣血較旺,筋脈就容易受到壓迫,起的太晚,人就會覺得渾身隱隱酸痛,精神上也會出現沒精打彩。甚至鬱鬱不樂。如果睡眠不足,也最好5點起床,可以打坐或室內走一走,以升發體內陽氣,困時,在睡個回籠覺。

3. 心情平和
肝做為疏通人體的通道,非常嬌氣而敏感,一遇到不順心的事,體內的氣機就會不順暢,《黃帝內經》中說“百病生於氣也”“怒則氣上”。不止大怒傷肝,喜怒憂思悲恐驚,七情太過,都是傷肝的病因

4. 常閉目
《黃帝內經》說“人臥則血歸於肝”又說“肝開竅於目”,“久視傷血”。肝有藏血的作用,而眼睛相當於儲藏室的的門閘,人在躺下的時候,都會習慣於閉上眼睛,所以,夜間睡眠是養肝血的最好方法。白天應盡量減少面對電腦及看電視的時間,乘做公車的時候,可以閉目養神。

5. 晨起拍膽經
人的膽經是沿體側從(頭部)一直到下面(腳部)外側的一條陽經,膽為少陽之氣,相當於體內初升的太陽,如果由上而下敲打大腿外側沿褲縫的這條膽經,左右對稱兩條,最好就是屁股到膝蓋這段就行,一天敲兩至三次,那麼就能促進肝膽經的暢達機能。
應在清晨或是上午敲打膽經,不宜過量敲打。夜晚屬陰,如果晚上或臨睡前敲打膽經,會使膽升成陽氣,令人亢奮而難以入睡。通常晚上九十點入睡的人,自從開始晚上敲膽經後,除了入睡慢,有的還會習慣性地在“子時”或“丑時”突然醒來,這就是肝經和膽經有熱的一個外象。

6. 疏通肝經
肝火大的人按摩肝經循環行在腳背上的太衝穴,可以平肝氣。另外,將腳底板翻朝向自己,用左手手掌將左腳腳趾向上向外翻起,用右手按壓左腳地板,會發現一條硬筋,也是肝經循行於腳的一條路線,肝氣虛的人,這跟筋不明顯,而肝陽亢,或有內熱的人,這跟筋多半會很硬,缺少彈性。晨練時可按壓此經。

7. 養肝食療法
肝氣不足,體寒的人可以多吃些補氣血的食物,酸味和青色無行與肝相應,陰虛內熱及肝陽亢進的人,都應少吃辛辣油膩的食物,宜吃些性平性涼的綠色蔬菜,除了與體質相應,食補也應順應上午補陽,下午及傍晚滋陰的自然規律。

肝主筋,膝為筋之府,這裡的筋指的是身體的韌帶,肌腱等部分。肝氣不足,就會腰膝酸軟,肝陰虛,也會腰膝酸軟,區別在於:肝氣不足的人寒,怕冷,肝陰虛的人易生內熱。肝陽亢進的人,坐的時候,會不自覺的抖動腿腳,或者坐不安寧,來回走動,這些都是“肝燥”的一個外向。練習瑜珈的時候,專注在身側的延展,四肢外側的拉伸,都容易刺激到膽經。配合著時節去強化相對應的經絡,留意不同季節選課時的調整課程的內容,都是對自己身體的關心,身體就像一幅充滿四季變化的美麗圖畫,順著一年四季的陰陽起伏,感受身體氣血相對的流動消長,慢慢享受即將進入夏季的滿滿的能量!!

Sharing : Yoga Journey Kenny老師

Leave a Reply


*

News